2008年,随着
侗锦申请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粟田梅也被评为了
侗锦的第一代国家级传承人。然而
侗锦本身的工艺和文化却源远流长。很早以前,
侗族先民就懂得利用芒麻、
木棉、
芭蕉等
植物的
纤维来捻
纺纱线,结网织布。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先民们已能纺织出经纬线极细的麻布。到了汉代.
先民们除了利用野生
植物纤维来
纺纱织布以外,还人工种植芒麻和养蚕来织布,岀现了结构合理的原始纺织机。因此,
侗锦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汉代以至春秋战国。《
后汉书·南蛮传》有南蛮“好
五色衣服”的记载。这里的“南蛮”是
中国南方民族的泛称,其中包括了
侗族的先民。到了
唐宋时期,
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
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织品和服饰的
色彩搭配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也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的日趋成熟,
侗锦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侗族女子
编织的
侗锦以
构图精美、图案多样、
色彩艳丽、工艺精巧、品质优良而著称,受到人们的赞誉。明代郭子章《黔记》中称赞“侗女肤妍工刺锦”。清代时,
侗锦已闻名遐迩,其中以
湖南省通道
侗族自治县、
广西三江
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等地的
侗锦为最好。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中有“峒锦矜夸产古州”之赞誉。乾隆年间张应铭更有诗赞美
侗锦云:“苎幅参文秀,花枝织朵云。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