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前,
土家织锦完全是自产自销,用于自用和姑娘出嫁的嫁妆。由于从种桑、种棉到
缫丝、纺线、精心
编织,都出自土家妇女之手,产量很小,所以也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原丰形态。改土归流后,
土家族织锦业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局面,特别是近代海禁开放后,
织锦也逐渐成为外销的商品,从而刺激了
土家织锦业的发展。在
织锦之乡龙山洗车河流域,
土家织锦成为交易的大宗产品之一,在洗车镇、靛房、苗儿滩、隆头集镇,每逢期场,都有专门交易
织锦的行,五彩斑斓的
织锦摆成一条长街。据当地老人回忆,一个期场上市的
织锦达数百件,成交上百件。
织锦交易市场的形成,促使
织锦业成为洗车河一带的家庭副业。据苗儿滩镇叶仙谷老人说,
土家织锦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沅陵、
常德、汉口以至于海外。据估计,仅苗儿滩镇,年销售额达20000多银元,其中本地销售10000余元,外销8000—10000余元,当时的
织锦主要是服饰、被盖,也有
荷包、
枕套、帐帘等。这种繁盛局面从清末开始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后,给
土家族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洗车河流域的土家人把守数千年的
织锦昂首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