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苗图抄本汇编》中的西苗,绘五人,两男子吹笙,两女子跳舞,另一
长者站在坡上击锣伴奏。上面的文字说明是:“西溪苗在天柱县。妇女穿青布裙,青布缠腿。未婚男子携笙,女子携食盍歌舞,苟合随而奔之,生子后方过聘礼用牛也。”“西苗”的称呼来源与“东苗”相同。而且
史书记述常把它与“东苗”连在一起,
明代嘉靖《贵州通志》、
郭子章《黔记》等书对“西苗”的记载与《贵州图经新志》基本相同。清代田雯《黔书》把“西苗”与“东苗”混在一起描述(见“东苗”条)。康熙《余庆县志》和
乾隆《贵州通志》、《黄平州志》等均有“西苗”记载。
乾隆《贵州通志》记载最详,载曰:“西苗在平越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衣尚青!男以青布缠头,
白布裹腿。妇人挽发盘头,笼以本梳。娶妻分床异寝,必私通孕育后乃同室。岁
十月,
收获后,名曰祭白号,以牡牛置于平壤,每寨或三五只不等,延善歌舞祝者,各着大毡衣,腰褶如围,穿皮靴帽导于前,童男女数十辈,
青衣彩带随于后,吹笙
舞蹈,历三昼夜,乃杀牛以赛。”《苗蛮图册》图二十为“西苗”图,绘合众于野,三男一女。一男手执锣作击状走在前,二男执芦笙随后,执锣男人头戴毡帽,
长袖宽领
上衣,
袖口及衣摆用
深色布装饰,宽脚裤,穿皮靴。吹笙男椎髻,
长袖圆领上衣,
束腰。裤长及膝,绑腿赤足。两人
衣裤颜色一深一浅。妇人挽发盘于头顶,手执绣带,穿
深色宽袖长衣,
束腰,佩
项圈。下裳为多折中
长裙,
裙摆有
纹饰。图附说明文字与
乾隆《贵州通志》同。李宗昉《黔记》载:“西苗在贵筑、修文、龙里、清镇及广顺各属。”对其风俗的描述与
乾隆《贵州通志》同。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说“西苗”“平越、黄平、瓮安、清平、古州皆有之”。
民国《麻江县志》、《余庆县志》等也记有“西苗”当时在这些地区生活的场景。显然,
史籍上记录的“西苗”分布西至修文、清镇,东到榕江(古州)、黎平,东西横贯千余里。不可能指同一个支系。书中记录的风俗也有差异。龙里、贵筑一带“西苗”实际上与今仍分布在云雾山区的“海吧苗”相似,记载的“西苗”
祭祀习俗可以从黔东南今尚遗存的苗族习俗中窥到端倪。可以肯定“西苗”为苗族无疑。今在凯里、黄平、贵定、麻江等县仍有“西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