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极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壮族先民最精彩的文化
创造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据
史料记载,汉代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即是早期
壮锦的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
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出土的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时期
广西就已经出现了
织锦技艺。逮至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
蕉布、竹子布、班布,都洛布、
麻布等九种
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直至宋代,壮族的
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锦”,此时,除了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根据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
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宋代
广西壮族地区的纺织技术已有很高水准。此时,又受到
蜀锦工艺的影响,壮族人民在接受
蜀锦工艺的基础上,发挥其聪明才智,并融入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最终
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的
壮锦。明代,
壮锦逐渐流行,工艺也愈加精湛,据明代魏睿《西事珥》,可知
壮锦此时已成为贡品,并被列于著名织品之中。到了清代,历史文献关于
壮锦的记述俯拾皆是,《广舆揽胜》记载壮族妇女“环鬓插遍银簪,衣锦边短衫。系纯棉,裙华丽,自喜能织
壮锦及
巾帕,其男子所携必家自织者。”《柳州府志》卷十二有:“
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
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绚丽。”沈日霖在《粤西琐记》中云:“壮妇手艺颇工,染丝
织锦,五彩灿然,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由此,
壮锦在当时的情况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