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春节门楣张贴门笺,源自汉代迎春“立青幡”习俗。汉代每逢立春日,都要迎春于郊外,
祭祀青帝句芒,百官着
青衣青帻,立
青色幡旗在城门口,以
青色象征万物生长、年丰民阜。迎春习俗中的青幡逐渐演变为后来的门笺。门笺一般用
红纸或彩纸剪刻而成,呈
长方形,
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
万字纹、
水波纹等,有些还有福寿全、如意、平安等吉语题额,中部通常有吉祥图案,下部有多种形式的穗。人们一般在
除夕前将门笺贴挂在门楣上,通常一门5张称为“一通”,意为纳福迎祥。
佛山木版年画
印制图案配合
剪纸行业生产精致的门笺。这种门笺形式在清代十分流行,20世纪60—70年代仍大量生产,出口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当时年产100万套,每套五张,分顶、大、二、三、四、五等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