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热蚕釜
缫丝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
五千多年前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
蚕丝织物残片和距今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
蚕丝织物残片,经现代技术手段检测,证明都是已缫的
蚕丝织物。距今三千多年前的
甲骨文中,“糸”被写作“ ”“ ”“丝(絲)”被写作“ ”“ ”,均
象形扭成股的丝。《
说文解字》说“糸”为:“细丝也”,象束丝之形。“丝(絲)”为:“从二糸。”五代南唐徐锴在《
说文解字系传》中说:“一茧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这里说的“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标准是一蚕所吐之丝。可能经后人增益的
先秦古籍《孙子算经》说:“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按照徐锴的说法,“糸”为五忽,也就是五蚕所吐之丝的合成;“丝(絲)”为十忽,也就是十蚕所吐之丝的合成。这种计算标准的形成,正是来源于多茧并缫的技术要求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