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锦的商业开发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现阶段的商品鲁锦定位不够明确,正经受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普通民众买作日常用品的话价格太贵,作为艺术品收藏的话其品质又不够精良纯正。其使用性能与过高的价格太不相称,因此购买者很少是为了自己使用,它并没有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用品,而更像是工艺品,其价值主要在于“历史悠久”、“手工
织造”、“
绿色环保”这些“名”,因此大多作为礼品和旅游纪念品被购买。与一些如今已鲜有使用的文字、服饰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鲁锦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如本章第一节所述,手工
织造的鲁锦没有棉纺织工业生产中的
煮练、
丝光、碱缩等工序,减少了多种化学助剂的污染,更适用于家居和人的贴身穿着,这正是时下十分流行的
绿色消费,也是商品鲁锦的最大卖点。因此可以把对鲁锦的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结合起来,拓宽思路,明确定位,促进它向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两个方向发展。想要成为被民众广泛接受的生活用品,鲁锦应该拥有与其使用价值、与民众
购买力更为贴近的价位。据调查,一勾四综提花布料的成本只有四十几元,
缝制成一条规格为2米×2.3米的床单,如果卖一百元仍然相当有利可图,而这样略高于工业产品的价位也较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而作为工艺品,鲁锦需要外观特色和内在质量双方面的提升,比如在保持鲁锦特色的前提下适当借鉴其他
织物,对配色和
织物组织做更多的设计和尝试,开发更多种类和
款式的鲁锦制品,选取更为优质的
棉线,在
织造和
缝制的各个工序中精益求精等等。如果鲁锦在外观和质量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那么一件凝聚了它最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便可以作为收藏、礼品之用,即使
定价较高也会有市场。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两个发展方向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虽然貌似无甚关联,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真正进入了现代的民众生活,鲁锦才是“活着”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可以使用它、感受它,而不是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研究发展它,鲁锦才能焕发长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一如既往地为民众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