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鸟纹样在当时的
纳石失中也十分流行,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对称形式,由背对背但回头相望的两禽组成;二是身体摆正的奇异
双头鸟;三是排列在一条水平线上的鹰群。这三类
禽鸟形象在
传世织物和出土文物中都有大量实例。第一类对称形式有
德国柏林工艺美术博物馆及克雷费尔德纺织博物馆所藏著名的黑地对
鹦鹉纹
织金锦,
鹦鹉翅上还织有波斯文字,这是较为多见的对称形式。第二类的
双头鸟
纹样其实在中西文化中都有,关于它的来源、类型和传播等还有很多文章可做,这里不做展开。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有两件大型的元代
纳石失,其中心题材即为
双头鸟,鸟爪紧抓
龙头,这是十分
典型的
中亚双头鹰造型。第三类是队列形式,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出土的对雕纹
织金锦风帽就是这种类型。至于摩羯鱼,起源于
印度传说,在辽和
金代它被认为是龙鱼(
鱼龙)。在宋代,这类摩羯鱼是被禁的:“凡命妇……仍毋得为牙鱼、
飞鱼、奇巧飞动若
龙形者。”这里的牙鱼和
飞鱼都是具
龙形而非龙者,正是摩羯鱼之类。1978年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出土的
团窠鱼龙纹妆金绢,整块
织物甚大,已残,原件可能用作元墓中的棺壁贴。它在
平纹地上以片金织入,背后亦有
地纬作背浮,是
典型的金
至元时期的组织结构。
纹样正是一头头身如龙,两侧长
翅膀如凤,但尾部又如鱼的摩羯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