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蒙古高原及大漠南北地区先后出现
匈奴、东胡、突厥、柔然等古代北方
游牧民族,是他们所繁衍生息之地,
蒙古族与他们有某种程度的渊源或
亲缘关系,他们之间的文化传统有许多是一脉相承的。在翁牛特
蒙古族
刺绣图案中也可以找出明显的发展传承轨迹。继这些
游牧民族之后,
蒙古族在
蒙古高原崛起,并继承和发展北方游牧文化及生产生活,可以说是
蒙古高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其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因此翁牛特
蒙古族
刺绣图案的来源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展现了北方
游牧民族鲜明的历史发展,具有深刻地意义。翁牛特
蒙古族
刺绣图案中的龙图案,起源时代在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约8000年,具有原始
氏族图腾的含义。之后在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中出土了6500—5000年前的红山碧玉龙、黄玉龙,这是种多元复合体的玉龙。由此而知,在
远古的过去
蒙古地区曾经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乐园,其中玉器、
陶器、石器的运用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而且有猪
龙形态的玉器,这样的图形实物被认为是现代龙的原始雏形,在
美学和历史学上拥有极高的价值。
龙形玉器是北方游牧文明中所发现
图腾崇拜最早的实物,在后来的
匈奴、
鲜卑、
契丹器物上都非常重视龙图案的运用。“
匈奴时期的
青铜器、北魏
龙纹石刻、
辽代墓室壁画中都可以看到的龙的文化艺术,而在元代
瓷器、
丝织品中也有
龙纹装饰,不光如此,在元上都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众多
雕刻有龙的建筑构件”翁牛特
蒙古族
刺绣图案当中的龙图案,是以九种
动物符号的形象绣制而成。在
游牧民族的艺术文化中,以
萨满教为
宗教信仰,他们对
动物图案的表达受
宗教信仰的影响,主要以它们的牙齿或犄角等含有力量的身体部位来表达该种
动物的强大能力。所以,他们以
动物的牙齿和犄角来代表
动物的全身,并且把它们的形状特征加以夸张放大。犄纹,就是受原始
萨满教对
动物母体的表达的影响而产生的
纹样,是以
鹿角、
羊角等
动物的角为原型,变形对称卷曲的类似犄角的
纹样,代表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
蒙古族在视觉审美上喜爱对称弯曲的
纹样的原因。其实,基于原始
宗教思维的万物有灵论,北方
游牧民族所出现的
动物纹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
宗教的功利性内容,这也不足为奇。古代北方
游牧民族长期在
萨满教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所使用的图案艺术也带有
宗教色彩。“因而我们最好不要把
巫术和科学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比作获取知识的两种平行的方式……与其说二者在性质上不同,不如说它们只是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现象。”人类一直和
动物处在一种既相互依存又彼此敌对的矛盾关系中,这种关系从古自今从未改变过。即使在现代社会,人类和
动物的关系一直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在古代游牧生活中,人类和
动物更具有强烈的冲突。恰是因为游牧文化中的
宗教和生命的
哲学都以
动物为中心,所以
动物在
萨满教中是非常重要的辅助神,
萨满教对
动物的崇拜是很普遍的。这并不仅是因为
游牧民族以
动物肉食解决生存问题,也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拥有像
动物那样的强大力量。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
动物,被它们神奇的自然力量所招引迷惑,继而把心中急切的心愿及感情寄托在
动物的身上,如布里亚特把熊视为自己的祖先,把所寄托的
情感聚集到
动物上,久而久之成为一种
动物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