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纹饰中往往出现形态大致相同的矩形纹、勾状纹和梭形纹,有些只是稍有变化即成另一称谓。如土家锦的“石毕”及“
蟋蟀”纹,“
梭子花”及“粑粑架”纹。如一个由格律点组成的田字纹即可在色点
织造的增减中变化出田、工、王、米等各种形态。一些
纹饰的类似变化往往是在原有形象
织造差错的基础上衍生变化而来,形成先有图形后有名称的原生现象。如同一图形可以在不同地域的民族
织锦中得到不同的理解和定名。这同样可以折射出民间
织锦抽象
几何纹饰的原生性发生不能一概归之为理性先导。人类不同民族、人种和不同地域
创造的早期
几何纹样,均源自自然物质的崇拜和启示,这是毫无疑义的。
几何纹表现源头是早期人类或记事或
象形的一种抽象符号化艺术
表现。
织造工艺的
经纬交织的物性限制从一开始就制约了人们以任意
曲线表达形象的可行性。
中国的
丝绸工艺
纹饰演变
表现最初应是
经纬不同色相的色格
纹理而后有
斜纹。
纬花工艺提升了
织造物曲折线造型的可行性。多综
提花开口送纬成就了
丝绸品种的多样化和错综复杂的具体
纹样表现。当今仍处于相对原始的民间
斜织机织物,自然保留和局限在抽象
几何纹象征性
织纹表现中。这意念表达中的趋同性,形成了异地创纹的“通感”现象。其主要成因即在
织造物的工艺限制中形成。这意念的象征性表达和介入必须依附在与工艺限制的物性
表现同时相就相随的形象表达之中。由此,我们在解释
织锦抽象
几何纹的
民俗内涵时,存在
民俗意念随时代演变的制约问题。
几何抽象
纹饰解释的众说不一会自然产生,研究者切入点不同,解释结论也会不同,在了解今人
民俗意念的同时也在意测古人
创造纹样的本真意念,尽可能的接近本质和本真。在探求古人意念的同时,也要摆明现行民间
民俗对单一
几何纹图案的内涵意念,无需
生搬硬套以至赶时尚追时风。在一些民间艺人中,有意无意地改变一些传统
几何纹构成,或将几种
纹样装配一起重新组合的现象并不少见。
织锦纹饰的秩序化、
几何化装饰美的形式都是依赖和建筑在其
表现的结构特殊个性基础上的,并非是一种纯形式的产物。这一点与梁思成先生论建筑美的表述是完全相通的。他说:“这建筑的‘美’却不能够脱离适当的、有机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的。
中国建筑的美就合于这原则,其轮廓的和谐,权衡的俊秀伟丽,大部分是有机的、有作用的结构所直接产生的效果,并非因其有
色彩或因其形式特殊,我们才推崇
中国建筑,而是因为产生这些特殊式样的内部是智慧的组织,诚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