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纹的使用与苗族的
远古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牛崇拜有密切的关联。苗族先民生活在中原地区、江汉流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学会了驯化耕牛,
牛耕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基础。在他们的
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反映了人与牛的关系,例如:讲述雷公与姜央发生冲突的主要起因是人类始祖姜央向雷公借天
牛耕地而不还;又如《苗族古歌》中讲述开天辟地时,是“修狃”(
犀牛)用巨角开通了运金运银的河道,又是它用巨角锉断
石门,
金银才从山中跑出来。在他们讲述
山川形成的原因时说,是姜央牵着牛犁而不耙者就成山脉和河谷,犁而又耙者便成了平川平原。汉文献记载的被专家认为是苗族先民“九黎三苗”部落联盟
首领的
蚩尤就是头上长有角并且铜头铁额的
神话人物。在
中国古代
纹饰中,角纹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大量出现角
纹饰则是在“
饕餮纹”里。见于“
饕餮纹”上的角有环柱角、
牛角、外卷角、
羊角、内卷角、曲折角、
双龙角、长颈鹿角等。
中国考古学家马承源认为“环柱角”的角作半环形,中间有一短柱与额顶相连,这是一种天然
动物角,现实生活中尚未见到这类角。“
牛角”都很像实际生活中的水
牛角,角根横向,角尖上翘而内卷。“外卷角”类似
牛角,但是其角环回多转。“
羊角”,实际是
羊角,角根上翘而向下内卷。“内卷角”乃
牛角的变化形式,但已不是真正的
牛角,粗大的角根横置于兽头的额顶两侧,角尖上伸后再向内弯曲。“曲折角”作S形曲折状,角根在下,向上折曲而下,再向外弯曲而翘,弯曲之处,皆作方折形。“
双龙角”,即是以完整的
龙形来
表现兽角。“长颈鹿角”,角作上小下大的形体,旧称“龙角”。其实,与“+”“硭”形纹同样的道理,
牛角是各种变形的和
几何化的角纹的最基本的范本。
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认为
饕餮与
蚩尤同族,并列举
史籍说其理由有三:①
蚩尤与
饕餮都是
炎帝的后裔;②蜚尤与翠餮都同属苗族;③
蚩尤与罄餮都曾被说成是古代铜器上所绘的
怪兽。如果说这些论说是成立的,那么,现在的苗族角
纹饰与古代角纹“
饕餮纹”有一脉相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