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
吐蕃王国的兴起与向东扩张以及因此与唐朝沿着
羌人地带发生的冲突,以及他们对此地人群带来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彻底改变了
中原人对这个地带上
异族的概念。即使大致来说,
青藏高原东缘仍是汉与非汉的边界,但由这时起,
中原人很少称这地带上的
异族为“羌”,而开始称他们为“番”。这个变化也
表现在一个
地名上——唐代
青海西宁附近的“临番城”,便坐落在离汉代“临羌城”不远的地方。“羌”与“番”都是指
异族,但他们在中世纪
中国人心目中有不同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者背后的历史记忆不同。对大多数人来说,“羌”代表一个模糊的汉与非汉族群边界。太多的历史记忆——如
三苗、
姜姓、
大禹和
神农——可以将“羌”与
中原华夏族群联系在一起。而相反地,“番”代表严格划分的汉与非汉族群边界;唐朝与
吐蕃间长期战争中的挫折,强化了唐人心目中“番”的异类性。当愈来愈多西方“
吐蕃化”的人群被
中原人称为“番”或“
西番”时,过去以“羌”这个
异族概念作为划分的华夏西方族群边界,一种较模糊的华夏边缘,逐渐被“番”这个更严峻的
异族概念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