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释文》,
四川之简称“蜀”乃“
桑中虫”之意,蜀在
甲骨文里是蚕的形象,《蜀王本纪》中也写到:“蜀王之先民蚕从”可见,天府
四川早与丝织结下不解之缘,《
诗经•东山》中也有“娟娟者蜀。丞在桑野,榛榛狉狉,绿山遍野”的描述,这都反映了周时
四川养蚕的盛况。
蜀锦历史悠久,出土于
四川境内的丝帛绢纱之物的确也证实了早在四千年前,古蜀先民便掌握了高超的
织造技艺。
朱启钤《丝绣笔记》云:“盖春秋时蜀未通
中国,郑、卫、齐、鲁无不产锦。”又云:“自蜀通
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
蜀锦勃兴,几欲夺湘邑之席,于是湘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凌专为蜀有。”西汉时,
蜀锦品种花色甚多,用途很广,行销全国。《太平御览》引《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养仗锦尔!”东汉三国时期
蜀锦即以享誉中华,汉代不少
诗词曾咏颂
蜀锦,杨雄在《蜀都赋》称:“若
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晋时的左思也写有《蜀都赋》:“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诗人们用“奇锦”、“
贝锦”来赞誉它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