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战乱之后,在清初至乾嘉年间(公元1644—1800年),杨家埠年画迎来了它的发展繁荣时期。
咸丰年间,达至辉煌,画店百家,画种上千,高手辈出,把杨家埠年画推向了大半个中国。此时的杨家埠年画已完全摆脱了初创时
佛经雕版的影响,在工艺上实现了由小案子到大案子的变革,题材更加宽泛,神像类、
吉祥类年画虽说仍然占据着主流的地位,但戏出、民间传说、幽默、时政等年画作品也登上了舞台,人们希冀
吉庆的各种各样的年画更是随处可见。此时的杨家埠已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有的户常年雇工印画,一些穷地方的农民则干脆远道而来,农忙时是杨家埠的帮工,印年画时则跟着学印年画,年画印完,再用工钱买上年画,回原地当起了画商,搞起了“多种经营”。
印制年画期间,杨家埠的百家画店,家家灯火通明,
通宵达旦,来往客商每天达数千人之众,光是每晚为商贩留宿超过40人的客栈就有20多家。杨家埠每年印画用纸2000件,年画产量可达7000万张之多。杨家埠人唱道:“丰收太平年,画业立得全。发了杨家埠,置了好庄田。”发起来的杨家埠人此时有不少已不满足于在本地销售,又到外地开起了画庄,开始就地取材,印好后就地销售,避开了靠画商贩卖、售价偏低的短处,由此也把
技艺播向四方。据统计,该村到外地开设画庄的画店有30多家,
徐州、
苏州、宿州、商丘、清江、
营口、大连、哈尔滨、
满洲里、白城子、
沈阳、
吉林、济南、滕州、鱼台、泰安、
马头、莒州、日照、
沂水、胶州、高密、诸城、掖县、平度、黄县、乐陵、
周村、辛店、桓台、潍县城等地,都有杨家埠年画画庄的开设。在杨家埠人走出去的同时,其周围的村庄也办起了画业,寒亭、仓上、王家道、南埠子、齐家埠、前仉庄、后仉庄的绘画高手,也各显神通,
手绘、扑灰、半印半绘的年画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仓上画画、印画的曾达90家之多,寒亭年集时卖“家堂”、“条屏”的画店有100多家,再加上来此设点的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此时的杨家埠一带无形之中形成了全国乡村最大的年画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