獠(僚)为西南夷名,柳宗元《安南都护张公
墓志铭并序》中有“去之则夷獠复乱”的记载。《
资治通鉴•晋纪十九》有“蜀土先无獠”之说。可见獠当时是在与古代蜀不远的周边地域,即今
四川渝州的綦江、南川一带,而这—带地区正是当时板楯蛮活动的地区。在古代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一般都习惯将板楯蛮(賨人)与獠混为一谈,《宋史•蛮夷四》说:“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獠也。”《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
南平军”项所弓丨熊本《建(南平)军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即古巴郡板楯七蛮,南獠之故也。”而较准确的对獠的注释是《集韻•巧韵》:獠是“戎夷别名”,认为獠即是戎。而直接将戎(獠)与板楯蛮(賨人)联系起来的是《广韵》,记有“賨,戎税也”,认为戎(獠)也将其税赋称为“賨”,那么,板楯蛮与戎(獠)的共性就不言而喻了。《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又对“戎”的居住地作了具体指定:“辰州(今沅陵),蛮戎所居也。”而辰州所属地域正是沅水、酉水流域,即现代的
湘西北一带,而这一带又正是古代板楯蛮的最后落脚点。除盘瓠三苗外,这里主要居住的是
土家族。从众多的
史料及
湘西土家族有名大家族的“家谱”记载可知,
湘西北许多土家人都是从辰州迁移出去的。但直接将巴与戎联系起来的是《
荀子•强国》中的记载:“秦西有巴戎”,戎后来也成为了巴的一个部分。其实宋以后,僚从原活动于古代巴人后裔的周围而相继深入
湘西北五溪地区。南宋叶钱序在《溪蛮丛笑》记有:“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源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日苗、日傜、日僚、日僮、日仡佬。”之后,此区域施州、溪州、澧州等
土家族居住区内的地方史志中又具体称僚为“蛮(夷)僚”。《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说:黔州“杂居溪洞,多是蛮僚”,“此县民并是夷僚”。在这里,“蛮”或“夷”当然指的是巴人(包括板楯蛮賨人)的后裔,正说明巴与僚长期杂居,亲密无间,一部分僚人已逐渐融于
土家族先民之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上的賨一獠一戎一巴是相互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