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孔子创立的
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但具有神学的内容。
孔子继承
殷周的宗教信仰而又有所改造。第一,进一步消除天神的人格形象性,使之抽象化,成为命运之天、义理之天。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孟子解释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第二,进一步限制
天命的作用范围,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天命决定人的死生、贵贱,即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成为后来
天命论的
典型命题。但在事业的进取上、道德的修养上,人应当积极努力,“人能弘道”,“为仁由己”。将尽人事与听
天命结合起来。第三,重
祭祀而轻鬼神,突出
祭祀的教育作用。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祭神如神在”就是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远。
祭祀祖先主要是培养孝悌之心,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孟子继承了
孔子的
天命论,又用民本主义加以充实,说
君权只有在“民受”的条件下才
表现天命。
荀子则以自然之天否定神秘之天,没有鬼神,
祭祀纯系神道设教,“
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他背弃了
儒家的
天命鬼神思想而走向无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