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
中国成立前土家姑娘会“打花”是普遍存在的,当地流行一句话,“他砂坪的米,捞车河的女”,说的就是捞车河的女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心灵手巧,个个都会织“西兰卡普”,家家都有一两台
织机。在乡民生活中
编织的
织锦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自织自用,如被盖、窝窝被、
围裙、
祭祀用品等。笔者在叶家寨的田野调查中,访谈过一位85岁的老人王玉翠,去她家时,她正戴着老花镜坐在
织机上“打花”,是一床“四十八勾”图案的“土花铺盖”。老人说,她一年的生活来源除了儿子一年称一些粮食外,主要靠织几床“土花铺盖”来买油买盐和一些日常用品。老人成天都在
织机上,日复一日,她说她织的最多的花纹就是“四十八勾”了,现在老了,那些深花难织出来了。她指着床上盖着的那床“土花铺盖”,上面的
纹样是“妥毕八勾”,也叫“箱子八勾”,还是她年轻时织的,已有40年了,花纹已经发白了。然而,这种髙龄
织锦艺人由于自己身体的原因,所织出的产品在市场上与她们自身艰苦的劳力是不等值的。她的织品拿到集市去卖一般都会低于作坊和基地收购的价格。因此,当下随着集市上工业产品的普及,这类
织锦艺人会快速退出
织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