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苗图抄本汇编》中的黑苗,绘四人在桥头吹笙跳舞。文字曰:“黑苗在都匀、镇远府、八寨、古州厅。男子
跣足陟岗如猿,性好斗,头插白翎,携带镖枪、药弩、环刀。雍正十三年剿
督抚禁。草寒重衣,夜无卧褶具,食稻糯。孟春择平坦为月场,不拘老幼,以竹为笙,能吹歌舞配合。人死以红绿线系于竹竿,插在坟前,男女哭祭也。”在田雯的《黔书》一书里没有“黑苗”专列描述,该书只有“九股黑苗”条。载曰:“九股黑苗在兴隆凯里司,与偏桥之黑苗一类。服尚青……处深穴,披重铠,挽强弩,名曰偏架,一人持之,二人蹶张,矢无不贯。”《黔记》等均有“九股苗,黑苗同类”语。《苗蛮图册》图三十九绘五人猎虎图。其中近虎者一手执木牌,一手执镖,另一手执镖随其后,后为三人同执一弩。
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
深色,裤长及膝,绑腿赤足。执木牌的人头戴铁盔,肩、胸、腿均穿有护甲。图上说明文字与《黔书》相似。《苗蛮图册)图十七为“黑苗图”,绘有四男吹笙。四人均手持芦笙作边吹边舞状,头
椎髻,内穿
长袖素色衣,外穿布满
纹饰背心,
腰束绣片制成的
飘带,宽脚裤,长及膝。绑腿赤足。图上说明文字载:“黑苗在都匀、八寨、丹江、镇远、黎平、古州。男女
跣足,陟岗如猿,悍强。盂春择地为笙场,老幼穿锦
背心,以竹为笙,善歌者为歌师……”《黔记》、《黔南职方纪略》都有“黑苗”的记载,文字比《黔记》更为详细。其实,“黑苗”泛指今黔东南一带穿
青色服饰的苗族群体,包括许多不同的支系。李宗昉在《黔记》一书说:“黑苗在都匀、八寨、丹江、镇远、黎平、清江、古州等处,族类甚众,习裕各殊。”这说明李宗昉已清楚看到“黑苗”是由众多不同习俗的人群组成。正因为如此,李宗昉在《黔书》中首次记载了若干个“黑苗”支系。如在古州一带的“爷头苗”“洞崽苗”,在都匀、八寨一带的“八寨苗”,在剑河一带的“清江黑苗”,在丹寨、丹江一带的“楼居黑苗”,在台江、榕江、剑河一带的“黑山苗”,在剑河一带的“黑生苗”,在剑河、台江一带的“黑脚苗”,在榕江、剑河、丹寨一带的“黑楼苗”,在都匀、丹寨一带的“短裙苗”等。黔东南至今仍然是苗族支系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