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蚕是
中华民族古老的蚕种之一,最早可追溯到
先秦以前,
湘西亦称柘蚕为“土种”。北魏《
齐民要术》卷五记载:“《永嘉记》曰:永嘉有八辈蚕: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爱珍
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
九月初绩,寒蚕
十月绩。凡蚕再熟者,
前辈皆谓之珍”。武陵山区在明清以前的蚕基本上都是以野生柘蚕为主,实行山林放养,民间俗称“天虫”。《溪蛮丛笑》中所记“五溪”“蚕事少桑多柘”就是指“桑蚕少柘蚕多”的意思。明清以后野生柘蚕逐渐被家养,土家苗寨较普遍的都有养蚕的习惯,但
蚕丝主要是自给自足,以
织造土绢和西兰卡普用之,也有部分销售。
民国十年(1912年),
日本蚕丝倾销国际市场,华丝销路日窄,全国的
蚕丝生产日衰,虽对武陵山区的蚕业影响不大,但人们逐步认识到
蚕丝品种的重要,并引进白茧系家蚕以改进当地土种的品质。但还是以柘蚕为多,一年只养一季春蚕,惊蛰孵卵,
幼虫分四个龄期,食性较杂,一二龄食苦柘,三龄食甜柘,四龄大蚕时食桑。其茧比
桑蚕茧略小,丝质仅次于桑蚕,但比桑
蚕丝粗且韧性好。家养后的柘蚕比野生放养柘蚕的丝质有了提高,既可用
桑蚕茧的方法缜丝,据《博闻录》云亦可“冷水缫”谓之“冷水丝”。《
齐民要术》卷五认为:“
柘叶饲蚕,丝好,作
琴瑟等弦,清鸣响澈,胜于凡丝远矣”。所以,传统的复兴以开发“
绿色”
土家织锦为中心,用柘
蚕丝为主要材料,作为
土家织锦中的高端艺术品,增加其附加值,拉开与其他
织锦及相关纺织品的档次,不乏也是可以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