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普遍有拜干亲的习俗。拜干亲即为小孩“找靠山”,以“壮阳气”。多为小孩生下后,体弱气虚多病,为使孩子健壮起来,避免夭折,就为孩子拜干亲。在滇东北地区,孩子1岁以前若经常哭闹不宁,
就要到村外山路上去“撞名”。孩子的父母先制作一个可携带的独木小桥,再准备1瓶酒、1只熟鸡、1锅饭,带上这些东西抱上小孩来到路上有水沟的地方,把木桥架于沟上,然后躲在附近窥望。一旦看到有成年男子从小桥上走过,他们即刻跑出来拉住此人,不问不说先扯下1颗衣扣,随即抱出孩子拜见此人,要求赐名。当过桥人由惊转安为孩子取名之时,还得把孩子接抱过来,向
东南西北四方各拜三拜,此后也就成了这个孩子的干爹,日后你来我往,两家就此建立起干亲关系。富民一带彝区则早先将孩子的生辰属相报毕摩推算,择一吉日,带着孩子等待在某条小路边,用
树枝搭一座小桥在路上。然后在路旁杀鸡煮肉,烧火做饭。谁第一个经过那里,就拜谁为孩子的干爹或干妈,并当场举行拜亲仪式,设酒菜招待。干爹、干妈再给孩子取一个名字。如果第一个过路的是小孩,则拜这个孩子的爹妈为干亲。如果一个人也遇不上,便拜过路的牛、羊、猫、狗为干爹、干妈。要是连牛、羊、猫、狗都遇不上,则拜路旁的
树木、
石头等物为干爹、干妈,并给孩子取个某牛某狗或某树某石的小名。拜毕干亲,还有个过桥仪式,由干爹或干妈抱着小孩走过搭在路上的小桥,要来回过3次,表示小孩从此摆脱病魔的缠绕。拜得干亲后,每逢过节,孩子的父母便携酒肉礼品去走访干爹、干妈。两家相处和睦,尤如亲戚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