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纸俗称“扑楞纸”,是
山西戏曲年画的主要体裁之一,主要
表现的是蒲州梆子和晋剧的内容,其功能是贴在民居的碗橱、炕柜和被窑等地方,既能遮挡灰尘,又能美化居室环境,独具
山西地方特色。
临汾的拂尘纸一般为
横幅,一面一戏,人物多寡不定,少至二人,多则五六,主要集中
表现戏曲中的某个精彩场面,在画面布局上注重单纯
表现人物形象,对背景并无过多着墨,但多数的拂尘纸却加了边框花纹,具有
古朴纯真之特色,这在全国年画中较为独特。从现在所见的拂尘纸年画来看,绝大多数应为清代所刻印,其边框在各个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清前期的拂尘纸边框多为拐子纹图案,如《盗仙草》《白水滩》等,少数“
万字不断头”图案,边框宽度较细,大约1厘米左右,类似《四美图》之边框。清中期至后期,边框开始出现变化,先是宽度加宽至3厘米左右,后来图案逐渐丰富,有了斜
万字图案,加了诸如“天下太平”等文字的图案以及出现了
冰纹花草的图案,后期更是有了
蝴蝶、
南瓜等图案,如《乌龙院》等,逐渐呈现出生活化的特征。清后期至民国时期,边框趋于简单化,只用一根黑线代替,并无图案。
临汾拂尘纸多为墨色
印制,不上
色彩,注重对人物神态的
刻画。
戏曲年画虽脱胎于
戏曲艺术之中,但在
创作时也会根据情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为了增强打斗场面的激烈程度,会将故事的发生地由室内挪至野外。而在描绘室内景物时也会参考当时当地的居室摆放,如《少华山》中就出现了晋南民居中的土炕以及地面方砖等,以此拉近和民众之间的距离,更受大家的欢迎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