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
蜡染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
蜡染工艺被
贵州勤劳的苗族妇女保留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该感谢作为
创作者的苗家妇女,是她们
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
蜡染图案。在
贵州苗族
侗族聚居的村寨,妇女们都是制作
蜡染的能手。她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
蜡染,七八岁就可以动
蜡刀制作了。
蜡染在苗族
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位置如此重要,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因为,
蜡染总是与苗家
未来的幸福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每年6-10月,苗族妇女忙着制作
蜡染品,姑娘为自己准备嫁妆,主妇为家人制作衣幔。他们三五成群,一边绘制
蜡染布,一边哼着民歌。每当赶集“跳花场”(又称“游方”)时,就成了妇女们相互观摩和交流
技艺的“赛花会”。
春节来临还要举行传统的“跳高场”,此时也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情的节日,
蜡染制品成为传达相互感情的定情之物。清代毛贵铭著《西垣遗诗》中“黔苗
竹枝词”称“蜡花锦袖摇铁铃、月场芦笙侧听;芦笙完转作情请,铃儿心事最珑玲”。苗族
蜡染生产全部是手工操作,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来代替。事实表明,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发展
蜡染艺术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生产大批量的
蜡染式
花布上具有优势。而作为民间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