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
刺绣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
蒙古国西征时期,随着
成吉思汗的西征俘虏了各个地区、民族的手工艺者,为元代以后手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元初时期,整个工艺美术
风格都以“雄放而华贵”为主要
风格,特点就是器物的体积普遍比较大,如“贮酒三十余石”的渎山大玉海、“贮酒五十余石”的
木质银裹漆瓮等,都讲求器物的贵重和体积大。当时的元代蒙古族
刺绣同样也不讲究衣服的
等级制度,贵族服饰与普通服饰的区别只是更加华丽、贵重。《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皇帝自己和他的
男爵一样,也有十三套这样的衣服;不过更加华丽和名贵而已。”第三阶段是14世纪以后,元代工艺美术开始向“精美华贵”的
风格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物体的体积。这时期蒙古族
刺绣因受服饰制度的影响,贵族与平民之间、贵族与贵族之间也产生了大的区别。公元1314年,服饰等制度出现以后,明确规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服饰的区别。
自此以后,元代蒙古族
刺绣也从颜色、
纹样、题材上面追求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