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中有关土家妇女擅长纺织的
史料是这样记载:“土人能纺善织,且树桑饲蚕、植麻种棉皆有术,素以
服色斑斓而著称。”1985年版《龙山县志》综合了各地
织锦的用色习惯:“土锦的色调各地不同,坡脚、靛房等地,
经线多用黑色、
蓝色,棉经棉纬或棉经丝纬,织出的面古朴素雅大方;农车、苗儿滩一带
经线多用红色,用丝、绒、
毛线为
纬线,织出的锦五彩缤纷。”《酉阳县志》载:“改土归流后,妇女的纺织、
织绣等技术也有很大发展,生产的
斑布(以麻织成)土花铺盖,深受群众欢迎。”清文人所作《溪州竹枝词》中的赞美道:“风采
牡丹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但是在加速汉化的政策下,清政府禁止
土家族人“男女服饰不分”,使
土家族服饰发生了变化,原来五彩斑斓的
土家族传统衣裙受到限制。“土民喜斑斓
服色”转向清一色的“满襟衣”“对胸衣”“大便裤”。土家纺织的“土布”(俗称家机布)占领大部分市场,“土锦”直到明清时期,
土家族地区,种桑养蚕,种棉织布,才开始了真正
织造意义上的“
土家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