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
土家织锦工艺,目的是家庭自织自用为主。因此,
织锦人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职业化,严格地讲大多数应该还不具备我们通常所讲的那种“艺人”性质。家庭传统的
土家织锦织造者主要目的不是谋生,他们大多数一生只为自己及女儿的出嫁、
望月等准备嫁妆和礼品,因此所织的数量是有限的。笔者接触了永顺、龙山、保靖等地的数百位农村的
织锦老妇人,他们大多数一生一般只织几至十几床,多的也不过几十床,这种数量对于专业艺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正因为所织的数量有限,他们的
技艺水品不可能很高,也缺乏高精度的特技和“秘密”,即使如工艺“口诀”之类的现象都基本没有形成,传承全凭模仿记忆,比较自由松散。即使在传承的过程中,
师傅一般也只教
织造技艺,
图纹花样是跟随
织造技艺而讲。至于
图纹花样的颜色则由
织造者“心领神会”或对照实物而模仿记忆。因此,社会上在同村同寨或亲友之间对技术并不十分保守,普及面较为广泛,一般不存在“拜师”,在自己家中或村寨上就有亲戚朋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