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简称“闽”。《
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记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周礼•
夏官·职方氏》写道:“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这里的“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百越族,其中即包括了
福建区域的古闽越族。
商周时期,
福建属古
扬州;秦汉在
福建设置闽中郡;汉代
刘邦封
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越王,封
福建为闽越国。后因闽越击南越,
汉武帝派大军灭闽越国并在今
福州设东冶县,隶属会稽郡。三国时期,
福建属吴,设置建安郡;晋、梁时期,建安郡先后分为晋安、建安、南安三个郡。隋朝废三郡置
泉州,后又改为建安郡。唐代改建安郡为建州,并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
福建经略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
福建”这一名称。
宋朝置
福建路,统辖
福州、建州、
泉州、
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两个军,共八个同级行政机构,因而
福建又称“八闽”。元代于至元
十五年(1278年)设
福建行
中书省,这是
福建称省之始。
明朝置
福建布政使司后,改路为府。清代在
福建设置闽浙总督和
福建巡抚。清初省下辖有
福州、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康熙
二十三年(1684年)增设
台湾府。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
台湾府被分出单独设省。自清代以后,
福建一直被称为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