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论述,也说明了为何在本书中,我将“族群”扩大指称各层次的血缘与拟血缘之认同群体,并着重于分析其各层次“边界”的性质,强调一层层内外“边界”间的互映、互动关系。在西方社会
人类学研究中,学者指出,近十多年来有些研究者之研究重点转向于“认同”或“国族主义”,而离弃原来的“族群本质”概念,其原因也在于他们认为“族群本质”未能涵括多样性的群体间互动关系。的确,但不仅如此,在对一特定社会的研究中,学者们常将“
亲属”、“族群”或“民族”这些名词概念化,以指称特定的人类血缘或拟血源群体。然而岷江上游的例子却说明,学者所认知的“
亲属”、“族群”与“民族”等概念,对许多
村寨居民而言,却没有明显的区别,而“我族”与“异类”也没有绝对区分。是否岷江上游
村寨居民特殊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心性,造成此现象?从某种程度而言,的确如此。但在其他人类社会中,人们也常无法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截然分辨“我族”与“异类”,分辨我们对亲人、同胞、敌人的爱与恨。因此与亲近人群间的仇恨,可能转嫁到远方“
异族”身上;从远方“
异族”得到的挫折与恐惧,也可能迁怒于亲近人群身上,这便是为何“代罪羔羊现象”或“
毒药猫现象”在这世界上如此普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