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看来,
近代中国民族学者探索岷江上游的“
羌民文化”,并将其中一些因素理解为更大范围的“氐羌系民族”共同文化遗产,这些
学术探求及其成果所造成的文化
展演,则成为另一次华夏边缘变迁的重要转折点。首先,这些探索活动以及学者们对
羌民文化的描述(包括汉、羌、藏间的区分),强化了“羌族”这一概念——羌族是一个有共同体质、语言和文化的民族,逐渐成为
汉人知识分子的民族常识。透过文化描述,特别是透过对
宗教活动的描述,羌族也被建构成一个
迷信而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在
胡鉴民的著作中,我们看见作者经常以浅演、原始等词,来形容
羌民宗教与其他文化特征。他对羌族
宗教及生活习俗“原始性”的描述,透过文字传播,成为一种被展示的社会记忆。此社会记忆被当时的
汉人知识分子阅读、获知,逐渐形成他们心目中的“羌族”意象。尽管如此,相较于过去华夏对“
蛮夷”的文化描述,新
学术下的“羌族”文化书写被描述成有特色的、鲜明的或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今许多“羌族”皆乐于
展演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下一章中,对此将有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