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地区首先,我们先看看岷江上游的
汶川到
松潘一带。在汉代
司马迁所著的《
史记•
西南夷列传》中,称此为“
冉駹”之地。
冉駹之地的
土著,据
司马迁记载有“六夷、七羌、
九氐”。我们知道在西汉初,文献中“羌”的概念虽然还很模糊,但主要指
陇西或更西方的人群是可以确定的。因此,以
冉駹的位置而言,“羌”主要是指此北方的人群。“氐”在西汉时主要是指
陇西之南,
甘南、
川北的
武都、
文县、
平武,也就是在冉骤的东方与东北方一带的本土人群。这一范畴的人群,在汉晋时人心目中类似“羌”,但比
羌人更华夏化。至于西汉时的“夷”,由于汉代“西南夷”中的主要人群是滇与
夜郎等,因此相对于
冉駹的位置来说,绝大多数的“夷”在其南方。如此,我们可以看出“
冉駹”之地的族群分布特色,在西汉时的
中原观察者看来,本地处在
中原人
异族分类体系中三种人群的交错地带。因此,
司马迁称本地
土著有“六夷、七羌、
九氐”。这个记载,不见得表示
司马迁基于某种严格的族群划分标准,将本地人群分为3种22类,但至少它表达在此氐、羌、夷的中间地带,族群“种类繁多”。成书较晚的《
华阳国志》也记载,
汶山郡有“六夷、羌胡、羌虏、
白兰峒九种之戎”,同样也是说,本地人群种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