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汉初到东汉时期,华夏心目中的西方
异族“
羌人”与地名“羌中”概念,继续向西漂移。汉初“羌中”约在
陇西、临洮附近,也就是在
洮河到白龙江之间。由此,与羌有关的异人群与地理概念往三个方向伸展、扩张。在西北一路,当西汉武帝时
中国势力达到甘肃河西走廊,“羌中”这地理概念也向西北迁移,指这个新的西部边疆。于是此时在酒泉、张掖间,也有了“羌谷水”与“羌谷”等地理名称,当地
土著也被称作“
羌人”。东汉时,人们心目中的“
羌人”概念更向西北漂移到
天山南路。往西的一路,西汉昭帝与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时期,汉人的势力更进入
河湟(黄河上游与其支流湟水流域),于是“羌”这个地理人群概念又扩及到
河湟地区。汉代
中国积极在湟水河谷驻军、移民,造成
河湟土著与汉人之间激烈的冲突。由于与
河湟土著的战争,
中国人对于此处的“
羌人”有更多的描述与了解,因此“
河湟羌人”成为东汉魏晋时
中国人心目中
典型的“
羌人”。最后,在西南方,秦与西汉前期
中国人由
陇西、临洮往西南发展,于是“刚氐道”、“湔氐道”、“甸氐道”等地名被华夏用来称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的新边疆,由于“
氐羌”之关联,这儿部分人群也被称为“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