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许多岷江上游
深沟中的
村寨社会在过去,一
村寨中的
男性成员生于斯、长于斯,不常迁离
村寨。解释本地人由来的“弟兄祖先故事”,也倾向于“遗忘”所有的迁徙。在
村寨中,
血缘关系密切的家庭或家族成员,在居住空间上也较接近;他们共有特定的家族山林资源,因此他们也有较密切的资源竞争与分享关系。往上一层,同寨之人在居住空间上较家族成员间之距离远,彼此的
血缘关系也较家族成员间之
血缘疏;在资源分配、共享关系上,同寨居民间的关系也不如家族内紧密。再往上层,同处一沟的“
尔玛”各
村寨民众,也认为彼此有
血缘、空间与资源共享关系,但同沟人的这些关系,又要比
村寨内各次群体间的关系来得疏远。也就是说,家庭、家族、
村寨的人、
尔玛,都是在同一
血缘、地缘与资源共享逻辑之下集结而成的大小不等的人群。
血缘愈接近的人群,他们的空间距离也愈近,资源竞争与分享关系也愈密切。这便是为何,当他们由
汉语中习得“族”或“民族”这样有“
共祖群体”涵义之名词时,他们将之用来指称所有家族、
村寨、
尔玛乃至于
中华民族等人群。同样的原因,使得他们常以结构性的“弟兄祖先故事”,来解释由家族到民族等各不同层次“族群”的由来。因为“族”的概念可由“
尔玛”延续到“家族”,所以“一截骂一截”的族群体系便不只是在各个“
尔玛”之间,也存在于“
尔玛”之内。在这样的认同与区分体系中,所谓的“
外族人”可能就是他们数十米外的邻居。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比“文明社会的人”更敌视
邻人;我们都对“亲近的外人”多少有些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