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国虽在9世纪衰亡,然而其影响力仍然持续存在于
羌人地带上。主要是由于在宋、元、明、清时期,这地带大多数地区控制在各个地方部落
酋长手中。这些地方
豪酋多自称是过去
吐蕃贵族或
将领之后裔,这或是真实,或是虚构的记忆。更重要的是,
吐蕃的
佛教(后来被称作
藏传佛教)在元、明时期广泛而深入地在这一地带传播,如此造成此广大地区某种程度的文化共性;接受此
佛教文化的
土著头领,也可能因此虚构、攀附
吐蕃祖源。无论如何,由于广泛“
吐蕃化”所造成的文化现象,使得宋代(960-1279年)以来,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羌人地带上的人群被泛称为“番”。这个称号有两种含意:一为
吐蕃遗民;二为“
蛮子”。从此对
中原王朝来说,
吐蕃化的
异族也就是更“
蛮化”的
异族。不仅对
汉人如此,对
羌人地带
东缘较汉化的人群亦然;这儿的
住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上与
汉人关系密切,因此
吐蕃的犯边掠夺,被他们视为野蛮的暴行。
吐蕃带来的战祸以及因此造成本地民众(或边缘
汉人)与
汉人的共同受难记忆,应是加速其汉化的重要因素。战争中的迁徙流离,更有助于前者之“
蛮夷”身份被自身以及
汉人共同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