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必须回顾
汉人历史记忆中,“
大禹”与“羌”之间的关联。在战国至汉代,在部分华夏知识分子间,便有“禹西夷之人”或“禹生于西羌”的说法。战国思想家们以这社会历史记忆作为一种极端的例子,以说明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其事功,而不在于其出生何处或出生于何种社会背景。至于“禹生于西羌”是否为历史事实,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但对于汉晋时期居于蜀的华夏知识分子,这便非常重要了。由于乡土认同,他们开始认真地将
大禹出生于蜀之“西羌”,建构为一“历史事实”。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对“禹生于西羌”有更详细的描述。据此书记载:汶山郡广柔地区有个地方称“
石纽”,“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这个地方,在更晚的文献中就成了禹母生
大禹的“
刳儿坪”。我们不清楚,晋代蜀地的“夷人”是否真的
祭祀大禹。然而,上世纪前半叶,至少在较汉化的
北川地区,由于被称为“
蛮子”的村寨人群都自称“
汉人”,所以他们也祭禹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