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口流徙,也使得
临洮、
陇西、
天水、
武都一带的“
羌人”与“
汉人”在血统与文化上有相当程度的混合。西夏统治下的民众,有许多便是如此的“
汉人”或“
羌人”。在西夏王国糅合汉文化的本土化政策下,许多原来被视为羌的部民,因“西夏化”而有了更多的汉文化特质。西夏衰亡后,今
兰州、
临洮、
岷县、
武都、
文县、
平武、
北川一线以西的各部落人群,仍被
中原人称作“羌”、“氐”或“番”。在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常有他们“作乱”的记载。明代在此置岷州卫与
洮州卫,以镇压
羌人。在此线之东原为氐、羌、汉混居的
甘南、
川北地区,宋代以来则成为
汉人所居之州县。明代在此的行政设置是“府”——巩昌府,这显示本地人群此时已被视为
中原编户了。所谓“汉化”,并非简单地指“成为
汉人”,而是指一个接受、
展演或强调
汉人习俗,最后终宣称
祖先为
汉人的过程。但宣称
祖先及自身为
汉人,在华夏边缘不一定因此被他人视为
汉人。在此地,“汉化”是由东往西渐进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汉与非汉之间直到
民国时期仍无明确的边界,在后面,我将深入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