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于2015年在全国发起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并委托23所试点院校举办了30期研修、培训班,培训学员近一千七百名。2015年11月,文化部联合
教育部印发正式实施这一计划的通知,“委托有关高校、设计企业等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该计划将从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入手,逐步扩展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领域。”“该计划将传承人的概念拓展至传承人群,意在让非遗传承成为人群的传承,而不仅是单个的传承人的传承。计划着眼于“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增强
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力,提高
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从而全面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全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文化部“正在实施专门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组织的系列培训,范围涉及传统工艺、藏戏表演、餐饮文化、文化设施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土族盘绣可利用此平台,加强设计人才和基层
绣娘的培养。一方面,选取具备一定文化基础和设计潜质的年轻人到专业艺术院校进行培训,通过学习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将土族盘绣的文化内涵与
意蕴融入设计,以解决土族盘绣形式单一、
风格老旧的等问题。一方面,选取掌握盘绣
技艺的年轻
绣娘参加相关培训,在向专业老师学习和与同行交流与切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近日,文化部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了“文化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民族服饰研修班、传统
印染研修班”,互助土族文化传播存限公司
经理哈承清,作为土族盘绣传承人成为此次研修班中的一名学员,通过向专业领域学者、教授、设计师学习,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和火花;通过与其他相关传统
技艺传承人的交流,完善和提高
技艺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