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末,
匈奴族统治了大漠南北,第一次把游牧在这块草原上的不同的部族置于一个
奴隶制政权之下,成为统一的
匈奴族。公元1世纪,
匈奴分裂,北
匈奴西迁,南
匈奴入塞,接着
鲜卑族主宰
蒙古草原,柔然先后兴起。公元6世纪,突厥
奴隶主政权控制了大
漠北。大草原上的
游牧民族称号的屡次变化,主要是统治者各部的更迭。原先的统治者领着一些
臣民迁走了,但总有相当一部分留在故地,接受新来民族的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且和这个族的劳动人民
和平交往,逐渐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一致起来。当
匈奴西迁、入塞,残留在
漠北的
匈奴人10余万户,便加入了
鲜卑,最后与
鲜卑人融合。因此,
蒙古部走出幽静的森林,来到不儿罕上下大草原的时候,这里正活跃着繁多的
游牧民族。这里有古老的融合了
匈奴、东胡和东胡系统的
鲜卑、室韦等部族的被统治人群。他们操东胡
鲜卑语,其中夹杂着
匈奴语,也有操突厥语,处于统治地位的突厥各部,而双方的语言和文化则不断地接近。辽王朝是一个以
契丹贵族为主,联合一部分汉族上层组成的封建政权。公元十世纪,
蒙古族再次于文献记载中露面时,已经大大地成长起来。它分衍出许多小部;乞颜部、扎答兰部、泰
赤乌部等等,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以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辽阔的草原上游牧。经过各部族之间的长期斗争、各族之间的互相交往和融合,12世纪时,
蒙古草原上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各项要素已经成熟。历史上曾在这里生活过的许多
游牧民族,如
匈奴、东胡以及属于东胡系统的鸟桓、
鲜卑、柔然、
契丹、室韦、突厥以及属于突厥系统的薛延陀、
回纥、黠戛斯等,都或多或少地为这个共同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蒙古部最后终于完成了统一历史的任务。“
蒙古”一词,也因此成了统一后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