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远古时期开始,平阳这片热土就孕育着人类文明的曙光。襄汾“丁村遗址”证实远在十万年前汾河沿岸已经生活、繁衍着
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古帝尧所都,春秋晋羊舌氏邑。《
史记•魏豹传》载:“汉元年,
项羽封
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置平阳县,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
山西临汾县西南,晋永嘉三年(309)为刘渊所都,后魏置晋州,隋改郡为
临汾郡,复曰“平卫郡”,唐复为晋州,宋曰“晋州平阳郡”,升为平阳府,
元初曰“平阳路”,改晋宁路,明复曰“平阳府”,属
山西,清因之,
民国废,治所为今
山西省临汾市。平阳地处
黄河流域,与古都
长安、洛阳、汴梁等三地隔河相望,交通便利,经济空前繁荣。平阳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在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中,凭借相对特殊的地理优势,避免了
黄河的泛滥之灾且所受战争创伤较轻,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机遇,使得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能够传承绵延。正如
元人钟笛在《河中府修城记》载:“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南北唯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平阳府城坐落在汾河广阔的河谷平原上,一方面近岸土地肥沃,腹地广阔,另一方面汾河纵横南北,历史上水陆交通皆十分便利。肇建于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平阳鼓楼在四面分别刻有“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四块牌匾,这十六字集中概括了平阳府城是区域经济中心、连接山陕乃至
四川盆地的交通咽喉、军事重地等位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