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别字形分析,水族古文字的
古朴不亚于现今所见的
甲骨文。水族古文字的“一、二、三、四”为,
甲骨文多作“一、二、三、”。水族古文字积点,我们认为是
古时人们结绳或契刻的标记。之所以到“四”即变而用另外的形体,唐兰在《
中国文字学》上曾说:“古代数目本是以四进和八进。”雏形于新石器时期的《易》数正是以四进位和八进位。这与具有强烈的《易》学思想的《水书》文字相一致。水族文字中的“时”字大量写作形或形。如果我们把“十”与分开,再把倒过来,则为。这就完全成了
古时人们择日时的形象写照。“|”像插在地上的裘子,倾斜的一笔“/”就成了阳光下的影子。其中排的几点,正代表在不同的时间里日影倾斜的不同长短(或角度)。偏旁“十”疑为表声。水族“时”念。此字在形音义上的表现手法可谓精妙。水书先生择时
向来就用一根竿子或拐杖。水族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水族先民在一次搬迁中把宝藏埋下就迁走他乡了。在埋宝藏时,水书先生用水族古文字简略地记下了位置。后来被人知道并抄走了这些水族文字,凭文字记载去挖,没有找到。几代人过去了,水族新的水书先生带一批人回去,就在别人按的地方插上一根竿子,根据文字记载的时间和方位,一下子就挖走了宝藏。这个古老的传说,实际上就是对这个字最好的文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