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再提一下水族古文字的
行书笔划迹象问题.在水族古文字中,我们虽然可以排除它有
行书字体,但存在
行书笔法的迹象。如“男”和“南”写作,“在”写作,“项”写作,“力”写作,等。这几个字明显的连笔,是受到汉字
行书在笔划之间萦带的影响。我们认为,这个影响可以说是与
楷书几乎同步被接受的。在汉文字
书法的书体发展史上,
楷书和
行书的发展成熟几乎在同一时期,即魏晋时期。而影响到水族地区,最迟在魏晋以后,但不可能是魏晋。我们推测,可能是在
中国历史上开边力度最大的盛唐时期。在这些字里,“项”字和“在”字的书写是符合汉字
行书笔顺规律的。而男字和力字字的笔顺则有所不同。我们分析,在水族文字接受汉文字书写的影响过程中,没有完全理解汉文字书写中
楷书和
行书的笔顺规律,从而在书写的过程中出现传异性。汉文字书写中
楷书与
行书的笔顺有时也不一致,如“王”字的第二笔和第三笔,在笔顺的先后上,
楷书与
行书可以不同,
楷书如,
行书如;字的第一、二、三笔,其楷体和
行书的笔顺也有所不同,如“先”与“。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水族文字书写上的笔顺兴许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可能是水族文字书写的神秘特征在起作用,抑或是故意将笔顺颠倒,以示区别。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
交织。总之,这类字数量不多。其
行书的迹象仅仅限于笔划的局部,并不是整体上笔划与笔划之间、笔划与偏旁之间、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萦带。并且这种像似萦带的笔划,几乎是用弧笔或旋笔实实在在地直接
表现出来,不是像汉字
行书笔划在行笔提按间的牵丝萦带何况,相邻的笔划、偏旁和文字仍是较规整的,没有便捷、简省的
行书特点。故此,我们称之为受
行书影响的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