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地区民间信仰中
诸葛亮崇拜成为一种源远流长而又十分突出的社会文化,折射着区域地理、历史、社会、
宗教以及民众心理等诸多地域文化信息。其一,
诸葛亮形象是
中华民族尚智文化的
情感汇聚。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的传说和记载中,
诸葛亮都是智慧的化身。从出隆中开始,他为蜀汉征战27个春秋,运筹帷幄,帮助
刘备开疆拓土。蜀汉政权建立后,他积极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推行屯田政策,赏罚分明,加强战备,治国理政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大事小事必亲自处理。在他的生涯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事迹,博望烧屯、赤壁之战、舌战群儒。
晚年数次北伐,其中经历的每一次
战斗,都是对
诸葛亮个人智慧的完美诠释。痛失街亭之后,在危急的处境下,妙用空城计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惊退司马懿,更是将其形象在人们心中由现实中的“
名士”提升为理想化的“智绝”,堪比张良、
管仲。其二,在
诸葛亮的身上完美地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诸葛亮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有超绝的智慧,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
中国历史上两者兼具的人,屈指可数,而
诸葛亮就是公认的德才兼备的圣人。所以说真正让
诸葛亮走上神坛的,他的文治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是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所坚守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引导后人持续向善的精神传承。其三,
诸葛亮是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
典型代表。
诸葛亮是一个失败的
英雄,在他身上带有浓重的
悲剧色彩。在出山之前,司马徽就曾为他感叹:“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诸葛亮也深知天命不可违,但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报
刘备知遇之恩,还是毅然出山,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由于不得其时,最终未能成就大业。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是儒道互补,体现在
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上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
皇权被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导致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极其严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混乱年代,
曹操、
刘备、
孙权、袁绍、刘表等群雄不遗余力招贤纳士,建立势力,相互征伐。各路豪杰之士也纷纷出山,争先恐后,欲建功立业。而
诸葛亮却躬耕陇亩,隐居隆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泊以明志。在《三国演义》中
诸葛亮唱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这是
诸葛亮宁静致远高洁人格的表达,也是几千年来
中国文人们所推崇的文化心理。老百姓将这些理想赋予
诸葛亮这个形象,从意义上来说,
诸葛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物,而是老百姓生活态度的一种寄托。这种寄托体现在
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年画就是表达这种希望的一种艺术载体。在陈义文老人2007年
创作的年画《
诸葛亮》以
黑白线版
印制,正负空间互相流转,恰与八卦阴阳相呼应。线条多采用旋韭描,用笔舒润流畅,大圆转中又带有小卷曲,悠扬辗转,轻、重、虚、实层叠交错。画中
诸葛亮舒眉凝目,正容恭袖,身端步矩,手持太极羽扇,背依九宫八卦,头戴高冠,身披素袍,脚踏皂靴,飘飘然尽显神仙气概。将
中国传统道德所谓“四维”、“八德”、“三纲”、“五常”集于一身,跃然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