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
运河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文化名镇张秋镇就建有文庙及安平书院,以及专门刻印、经营书籍的保华书局,有寺、庙、观、祠40余处,并有戊己山、挂剑台、平河泉等
名胜古迹。过往达官显要及文人墨客,多在此流连
宴饮,
题诗作赋,留下许多佳作及文坛佳话。张秋镇的群众文艺及民间文学,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至今仍在流行的龙灯、竹马、挽花船、高跷等民间
舞蹈,以及《拉篷号》、《摇橹号》、《拉纤号》、《一路风顺起》等船夫号子、夯歌等,也明显地存在着南北文化交融及
运河影响的痕迹。长篇小说《金瓶梅》则与阳谷
运河区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书中使用了大量的阳谷
运河一带的方言、
地名、人名。《金瓶梅》所描写的对象,是明中后期
商品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市民阶层,张秋
运河区域经济、
人文的变革与发展为作者提供了丰润的土壤。同时,这也造就了一大批
科举名士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知名人士。张秋人张令璜,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京兆尹,以刚正著名于世。张秋窦营人周天爵,清嘉庆六年出仕后,历任漕运
总督、河南巡抚、闽浙
总督、湖广
总督等要职,
鸦片战争期间,一度在
广东参与抗英军务。活于明成化、
弘治年间的张秋任大仙(任疯子),更是济公活佛式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