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三教也在互相吸收。
道教吸收儒佛,前已有述。
佛教依玄附儒,亦很明显。
王公大臣、
名士学者,乃至普通
教徒,不少人三教或土教兼修,并无教门严格界限,这是
中国文化传统中宽容精神的
表现。慧远、宗炳、雷次宗、郑鲜之等皆兼修佛儒。
梁武帝三教皆精,其佛儒
论著,洋洋大观。陈代大儒张讥之学,同时为儒、佛、道
信徒所传承。北周沈重讲三教义,朝士、儒生、桑门、
道士至者二千余人。不过统治者多倾向以儒为主、佛道为辅,以此处理三教关系。南北各朝国学,都以经学为首位,而佛道从未正式进入国家正规教育中。处理军国大事或修定朝典祭仪,都从儒经中找寻理论根据。
梁武帝敬佛最勤,然而只是由于“专事
衣冠礼乐”,才使“
中原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北魏文成帝对儒佛关系处理得较为明智,既强调
儒家传统
祭祀的重要,又肯定
佛教的配合作用,说:“夫为
帝王者,必祇奉明灵,显彰仁道。”关于
佛教,“等生死者叹其达,览文义者贵其妙明,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即
佛教可以补充封建法制之不足,加强封建道德的影响。总之,在保持
儒学正统地位的条件下兼容佛道,是那个时期思想文化思潮的主流。传统信仰与佛道的合流,扩大了
宗教的影响,具有消极的作用;但三教是南北朝各代的共同信仰,它们使得
中华民族在政治分裂的局面下,保持了思想文化的一致性,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准备了思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