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后的潘一志通过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感悟到自己的局限,便将农林场交给了人民政府。出山之际他以兴奋的心情,
赋诗唱新生。《新生集》的开卷
诗篇写道:“
五年避世乐躬耕,伴鹤盟鸥断俗情。攘臂下车君莫笑,我今却也庆新生。”同时他还废弃了原名“益智”,取用“一志”为新名,以此表达自己获得新生而一心一意为人民政权服务的志向。荔波土改工作全面展开后,在以姓氏家族为村寨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在兄弟伯仲间划分阶级,斗地主,分田地,难度很大。潘一志便以土改工作负责人身份率队到水族山区去宣传
土地改革。有一次,在恒丰乡的群众大会上,群众问及什么叫地主?他便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自定地主成分,同时将祖业的那20亩水田重新分给贫农。此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推动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土改工作。1952年,潘一志的二女儿潘懋祉被保送到
北京医学院攻读医学,潘一志心绪极佳,利用工作之余以新的观点修订《荔波
县志稿》,后更名为《荔波
县志资料》(七卷本)。1954年2月,
县志资料脱稿。由于伏案过度,潘一志右眼眼疾加重,4月,他坚持到恒丰乡蹲点,不久右眼失明,左眼染病。县政府派人强行送潘一志到
柳州医院治眼病。潘一志拗不过,只好前往。当时不通车,县政府安排用滑竿(简易坐式担架)抬他。他认为坐滑竿是对抬滑竿人的不尊重,宁可带病步行,也不愿乘坐。众人无奈只好让滑杆抬行李同行。看病结束,潘一志坚持自负行李步行几百里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