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羌族妇女服饰形成几个「典范区域」,大多是以一条沟(山谷)内各
村寨为一单位,如
理县蒲溪沟、
桃坪、
龙溪,
茂县的永和、
渭门、
黑虎、
三龙、
赤不苏、太平
牛尾巴等。以上这些地区的妇女服饰在羌族民众心目中都各有特色。在同一服饰「典范区域」内各
村寨的男女,基本上也是人们
嫁娶对象的主要考虑范围。然而在每一典范区域之内,各个
村寨还常常强调本
村寨的服饰特色,或与他
村寨服饰之别。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对于每一个「
寨子」来说,女人都是从外面嫁来的,而制作衣服与穿着、展示这些本地服饰的也都是这些女人与她们的女儿,那么在与邻近
村寨间的共同典范之外,本寨妇女服饰的「本地传统」如何维持?我从妇女的口中知道,原来这些造成邻近
寨子间细微差异的「本地传统」,并非全由外面嫁来的女子学习本地传统来「维持」,而更是她们不断「创新」的结果。据当地妇女说,有些胆子大的女子绣了些新的图案,或改变
包头帕的方式,大家觉得好看就跟着学,不久就成了新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