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与
村寨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羌族”。因此,在许多生活层面上,两者都维持微妙的密切关系。城镇中羌族,特别是
知识分子,由于他们很早就离开
村寨就学、工作,因此大多无法说“乡谈话”,
汉话(
川西方言)是他们的共同语言。在穿着上,他们也与一般
汉人无别。然而,他们都认为“
典型的羌族”是
村寨中那些说“乡谈话”、穿着羌族服饰的人(特别是妇女)。他们欣赏、记录、研究这些羌族文化,并引以为豪。对于
村寨民众而言,这些居住在城镇的本民族
知识分子,却是相当值得称羡的对象。他们从城镇中人那儿得到新知识(包括民族知识)以及学习新的物质享受。而且,
村寨中的人对外界,特别是对城镇,常感到有些畏惧与不安。在1920年代时,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曾注意到,
汶川附近的
羌民几乎每个人都在城里有个
汉人“干爹”,以求入城时可受到保护而不被
汉人欺侮。现在虽然早已没有此种习俗,但城里的羌族
知识分子对于本
村寨来的人,却仍经常扮演“保护者”的角色。
村寨的人进城时,常送他们一些自家生产的腊肉与
农产作礼品,而城里的人则帮助这些同乡与各种城中的公私机构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