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在宋代就已饮誉全国。它的发展刺激着达官贵人,在
蜀锦产地设置了管理生产的锦院及
织造厂,这就为
蜀锦的大
批量生产技艺的钻研和提高
创造了组织保证和设备条件;因其产品多为宫庭御用,随着宫庭需求的增加,又促进了
蜀锦品种的增加和工艺的精细。这种正向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
蜀锦的生产和发展,使
蜀锦生产在当时就已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募军匠五百人
织造,用挽丝工一百六十四,杼工五十四,练染工二十一,纺泽工一百一十,有组机一百五十四张,用丝一十二万五千两,红蓝紫染料二十一万一千斤”,规模庞大,用料保证,工艺日趋复杂,
技艺精良。与此相应的,其产品也日益丰富多彩,其中出现有织
金银、箔金、
贴金等的华贵的
金银彩锦的工艺
织造。相比之下,
广西壮锦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集中生产的方式,形不成专业化生产,致使
织造的产品品种不多,产量不大,生产工艺的发展也比较慢。
壮锦自宋以来的数百年间,主要是以手工
编织。一般壮乡妇女多是在劳动之余或闲暇之时,才能将棉、
丝绒“系轴于腰而织之”。发展到后来,才出现有
木制的半机械式的简单手工
织机。由于受手工
织造的局限,
织锦的宽幅不宜过大。因此,过去的
壮锦普遍地只是作为服装的
边饰,如衣服的
领口、
袖口及被缛、
围裙、
腰带、背带等适合形的点缀装饰,极少出现将彩锦制作成整件的
衣裙。另外,
壮锦的
织造一直是承袭传统
技艺,是以
棉线为经、丝线为纬,图案
色彩均在丝质
纬线上起变化的独特的工艺方法。
纬线是
起花纹图案之用,那么
经线就自然成为图案的空白底地。由于
壮锦的
织造一律是以
纬线起花,故排列致密的色块图案均浅浮起于底部的
经线上,富于一定的立体感,
经线是粗质的
棉线使
织物又显得粗放和厚重,这是
壮锦的—大特点。质地粗厚,图案具有立体效果的
壮锦与由
经纬线都
起花的轻柔平整、纤巧秀丽的
中原汉族
织锦,其
风格就完全不同。因此,
壮锦在生产上,虽然长期停留在民间手工
编织的基础上,固然不如有
中原织锦那样较早地就使用
机织,
织物能够
批量生产,大宽幅的
织锦可制作各类服装和室内饰品,但是
壮锦却以灵活自由的形式,与人们的服饰
装束共同产生一种整体的、别具特色的艺术风貌;在工艺上,
壮锦继承传统
技艺,将棉、丝两种完全不同的
织物混合
交织于—体,使
壮锦既具有粗实厚重之感,又不乏精细和秀丽之美,体现出一种浑厚大方、粗犷自然的民族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