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纪中叶,法兰克
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撒迦利亚的支持,将拉文那到
罗马的大片土地赠与教皇,由此开创存在了一千余年的教皇国,标志着教皇在精神领域的权威已延伸到
世俗领域。800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称帝,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由此发端的
帝王由教皇加冕的仪式,则是“
君权神授”说的具体象征。后来教会又根据《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皇权力高于
帝王,反对
世俗政权控制教会。十一世纪末叶,由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的“授职权之争”,教权与
世俗政权之间的争夺达到白热阶段。经过二百多年激烈复杂的斗争,到十三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达于顶点,当时不少
国王都向教皇称臣纳贡。在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失败后,教皇权力逐渐下降,
教廷从1308年起被迫迁往
法国阿维农村,史称“阿维农之囚”。1378年
教廷迁回
罗马之后,由于亲法派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出现两个教皇并立的局面。1409年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他们互相攻讦,自称
正统。直到1417年选出马丁五世,才结束了长达
四十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但是教皇的
世俗权威已大大下降了。中世纪天主教之成为“
欧洲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恩格斯语),是
西欧社会政治多元状况的必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一群在经常变化的相互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民族组成的
西欧世界,是通过天主教联合起来的。这种神学上的联合不只是观念上的。它不仅实际体现在这种联合的君主制中心即教皇身上,而且首先体现在按封建和等级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教会中”。另一方面,天主教会同
世俗政权的抗衡,又阻碍了
西欧的政治统一,抑制了王权的专制程度,促成了这种多元状态,这对
西欧社会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上,中古后期
教廷权势的衰落也同
西欧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国家统一的要求和专制王权的加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主教会的这段历史,和同一时期东正教会在统一帝国下依附于
世俗政权的历史,都可以从社会历史条件得到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