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北朝的三教斗争,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一曰夷夏论,二曰白黑论,三曰神灭论,四曰危国论。夷夏之争开端于东晋沙门是否敬拜
王者的问题。庾冰、桓玄等人从“王教不得不一”出发,要沙门跪拜
王者,想恢复名教独一的局面。何充则认为
佛教“实助王化”,慧远进一步指出沙门礼异于俗,然而“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宋末
道士顾欢著《夷夏论》,认为华夷之俗异,
道教适用华域,
佛教适用夷邦,不宜代换。若“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势必废祀弃礼,失掉中华原有文化传统。又说“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明道优而佛劣。此论将夷夏之争推向高潮。
中国佛教徒纷纷出来维护
佛教,批判《夷夏论》。朱昭之认为圣道“无近无远”,“不偏不党”,不分夷夏。朱广之指出邦殊俗异各得所安,无善恶之差。僧愍则说中土不在华夏而在
天竺。南齐
道士作《三破论》攻击
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刘勰作《灭惑论》认为沙门“学道拔亲”是弃小孝而尽大孝,并攻击道家从
老子到神仙,到张陵,是走向堕落。僧顺认为
佛教宗旨同于
儒学:“
释氏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备有六睦之美。”后来北魏太武帝指责
佛教是胡教,有碍礼义;北周武帝说“
佛经外国之法,此国不须”,都是夷夏之争的继续。夷夏论者力图保持传统文化的优势,但保守排外;而反夷夏论者主张吸收外来文化,以宽阔胸怀实行国际性文化交往,但又
表现出护佛抑道的偏狭心理。这后一派最终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