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出于
印度有宗,在
中国的
创始人是
玄奘和窥基。
玄奘于贞观年间西去
天竺取经,往返
十七年,途经五万里,带回
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回国后撰《
大唐西域记》,译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主要介绍
印度法相宗。弟子窥基著作近五十种,推广其
学说,有“百疏论主”之称。法相宗依、据的
佛经有《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严经》,论有《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该宗宣扬“万法唯识”。以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为八识;前六识管感觉或思维,第七识起联系作用,第八识总管一切,是“根本识”,它绵绵续存,类似
灵魂,承担着因果报应。人们
平时所谓的事物,不过是八识变现的“相分”,主观认识能力则是八识之“见分”,认识世界乃是八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又提出“种子”
学说,种子分有漏、无漏,后者至善,皆藏于阿赖耶识中。人要解脱必须不断修行,使有漏种子转为无漏,舍染归净而成佛。法相宗在
唐太宗、
高宗时风行四十余年,以其过于烦琐,不久即行衰落。
近代又曾一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