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年画的传承体系主要是
师徒传承与家族内部传承两种。过去,滩头年画的
师徒传承很普遍。由于年代久远,滩头年画传承体系有据可查的只能追溯到清代晚期,值得关注的是,滩头年画作坊的
创始人中很多并不是滩头本地人,而是其他地区的“外地人”。比如,大生昌作坊的
创始人彭升阶(1856-1900),大兴祥作坊宁维仁(1923-),正大昌作坊尹端生(1916-卒年不详),天顺昌作坊罗山竹(1880-1946),义生和作坊主曾义生(1894-1954),金如美作坊主李国惟(1869-1941)等是湖南邵东人,成人发作坊钟登弟(1896-1954)是邵阳县人,宏顺庆作坊主李秉炬(1825-1891)是隆回周旺人,可见,当时外地人尤其是邵东人到滩头拜师学艺的很多,滩头年画是传外人的,并不保守。究其原因,一是从滩头年画起源可知,滩头年画本来就是外地人在此创办,从根源上来说不排外;二是滩头年画全部工艺流程都在此完成,
造纸、刻版、印刷、颜料制作等相关行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产业链,用工量大,吸引了周边地区人员来此地就业、兴业,年画这个行当有前景,许多人想拜师学艺,有一技之长;三是当时滩头年画市场
需求量巨大,供不应求,
师傅带
徒弟不仅不影响自己的
生意,而且还有一个好的名声,说明自己的手艺技高一筹。新
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等的冲击,滩头年画
师徒传承受到很大冲击,改革开放后,滩头年画市场萎缩,许多人不再愿意学年画,
师徒传承已经很少见。和其他民间
美术传承一样,受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滩头年画的家族代际传承现象也非常常见并相对稳定,上述的作坊主在承办作坊后,基本上都将自己的
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后人。这些年画作坊或者是因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冲击而中断,或者是因为后代另谋他业而改行。如正大昌传了三代,宝悦来作坊传了三代,到1953年公私合营而停业,天顺昌作坊传了三代,1958年因
大跃进停办;大兴祥作坊传了二代,宏顺庆作坊传了五代,都因市场不景气而停业。除了受政策、政治的影响外,滩头年画传承危机还与整个
产业链的危机有关,正如前文所文,滩头年画从
造纸、雕版、
画稿到制作、销售有完整的
产业链,这本是滩头年画所独特的优势,但过去受政策影响,改革开放后受现代工业文明影响,年画相关行业都面临失传,一旦完整链条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年画制作带来灾难性后果,这可能也是滩头年画相对于杨柳青、桃花坞等年画更为衰落和危机的一个原因。比如现在滩头的手工抄纸作坊仅2家,工艺面临失传危险;而据桃林村生产土纸的传承人李志军介绍,生产竹纸的关键工作是一副细密的簾子,而这项工艺也面临失传。刻版也同样如此,如著名刻板艺人高福昌(1913-1991)刻得一手漂亮的“陡刀立线”,这种特技不仅使作品线条流畅圆润,细而富有力度,由于所刻线条始终粗细一致,坚挺结实,所以雕版经久耐用。滩头年画的
传世名作《苗族英雄像》《桃园结义》《珍珠塔》等都出自他手。目前,高福昌健在的
徒弟只有王理和(1974-)
技艺较高。